这个春节,
无数白衣战士在奋战,
夜以继日,坚守一线。
在他们身后,
家中,
也有无数人,
在担心,在守望。
更有那些小小的人儿,
期盼着父母的陪伴,
那些留条、那些背影,
让人心疼,让人泪目!
“孩子,等打败病毒,妈妈就回家!”
不久前,威海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副护士长江菲菲“临危受命”,正式担起了发热门诊的“总调度”的任务。因为,科室的护士长接触感染患者需要隔离。
匆忙“走马上任”的江菲菲面临着众多问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发热门诊逐渐成为疫情防控的“哨岗”。为避免交叉感染,市立医院将所有伴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全部分转至发热门诊进行集中就诊。
“我们将科室原有的14名护士进行重新组合,并积极联系医院调配护理人员继续补充,保证人员充足。”江菲菲说,护理队伍不断挡,才能真正让患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
“最近几天就诊压力逐渐放缓,我们也能稍微松口气了。”2月2日中午十二时许,忙完一上午工作的江菲菲,得空跟许久未见的孩子通了个视频。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视频里,孩子仰着小脸发问;电话这头,脱下防护服的江菲菲笑着哄孩子,“快了,只要病毒全部被打败,妈妈就回家。”
医院对面的那个小小身影
2月2日下午,3岁的小“开心”像往常一样,趴在姥姥家窗台上,望着不远处的两栋大楼发呆。透过玻璃,正对面高楼的12层,便是日照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是小“开心”的爸爸丁涛平时上班的地方。而位于左下角的急诊科,是妈妈张琳所在的科室。
“孩子是想爸爸妈妈了。”小“开心”的姨妈说。37岁的丁涛是日照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向医院请战,冲到了抗疫最前线。作为首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之一,已在前线持续战斗了约3周时间。孩子的妈妈张琳今年32岁,是日照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这一年来一直在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开心”很久没有同时见到爸妈了。
“她很懂事,虽然不说想爸妈,但会趴在窗台上,指着对面大楼和我们说,‘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孩子的姨妈说,小“开心”并不知道爸妈为什么不回家,但她经常会似懂非懂地说,“爸妈抗病毒,给别人治病去了。”
丁涛说,之所以给孩子取名“开心”,是希望她能一直开开心心的,“因为我和妻子知道两人都没有时间陪她,她可能会过得不大开心。”“作为爸爸,我在她的成长中亏欠了很多,这孩子出奇的懂事,像是有些早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忙起来连一个电话都顾不上打给她,不视频想得慌,视频完了更想。”丁涛心疼得掉起了眼泪。
发热门诊就是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需要接触高度疑似或确诊病人,并进行诊疗,工作难度和强度都特别大,危险性也很高。丁涛却表示,“医生其实真没有怂的,大家都是好样的,都写了请愿书,而我作为一名党员,就更得往前冲。”
孩子缩在行李箱盼妈妈
疫情初始,德州市庆云县120急救站护士长杨洪霞就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来了。对于急诊急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为了节省吃饭时间,她买了一些馍片放在办公室。中午喝点热水,吃几块馍片,就是一顿简单的午餐。丈夫打电话给她,让她多喝点热水,她却只是简单地回复:“我知道了,没事别打电话,科里很忙。”
工作面前她无所畏惧,命令面前无条件执行是她一贯的工作标准,但是她却忽略了家人。家人给他打电话发信息她都顾不上,无奈之下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她:“我知道,在这非常时期,你很忙,忙得顾不上接电话,忙得顾不上回信息,所以我只能以此方式来表达对你的关心……”很久没有见到妈妈的孩子早上醒来后自己缩卷在行李箱里,他对爷爷奶奶说,这样妈妈就是可以带着他去上班,那样就可以天天看到妈妈。孩子稚嫩的话语字字扎到家人的心底让每一个人为之心疼。看到这张照片,杨洪霞忍不住哭了。
一张让人泪目的留言条
“我已jīng hěn jǐu没见dào爸爸了,yīn wèi自从xīn xíng guàn zhuàng bìng dú在全国出xiàn,爸爸一zhí在加bān,爸爸回来的shí hòu,我yǐ jīng shuì觉了。”这张留言条是宁阳县结核病防治所许贞帅的女儿留给他的。小姑娘刚上一年级,会写的字还不多,遇到不会写的字都是用拼音来代替的!
疫情发生后,宁阳县卫生健康局迅速行动,成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处置工作专班,许贞帅被抽调到了工作专班中的疫情防治组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再没有按时下过一天班,常常是早上到了办公室就开始忙碌起来,等到回家时已是凌晨时分。按时回家吃饭、回家休息已成了奢望。早上出门时女儿还在睡梦中,晚上回家女儿早已熟睡,女儿见不到他也就最正常不过了。
看到女儿给他的留言,许贞帅内心愧疚,但他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更加感到身上的责任!舍小家顾大家,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中的一员,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会为妈妈骄傲的”
“今天我想给妈妈写一封信。我的妈是一名hù士。给发热病人治病。每天晚上妈妈都不回来。我都哭了,想妈妈。每天妈妈中午回来,我想抱抱妈妈、shuì jiào、读书。可是妈妈不同意,说‘这种时候不能kào近你。’我最后很伤心!”
这封信是滨医附院急诊科护士丛薇8岁的儿子写给她的。丛薇已经连续在发热输液病房工作了9天。这文字稚嫩的家书,深深感动了丛薇,也深深地感动了无数网友……
跟丛薇一样,持续奋战在滨医附院发热输液病房的还有另外5个护士妈妈。1月25日开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住院五部一楼紧急组建了发热输液病房。在急诊科李伟华护士长的带领下,由急诊科丛薇,妇科于小燕、吕婕、陈聪慧,甲状腺乳腺外科张丹组成发热输液室护理队,当天下午全部到岗迅速投入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极强,发热输液室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也是一个抗疫的“战场”。6名护理人员义无反顾地逆行,冲在最前方。从组建病房到现在,她们每天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输液室为发热患者输液,对病区进行消毒。输液室里高热患者焦虑、紧张,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者输液,还要不断地给患者做健康宣教,给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连续9天来,她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勇挑重担、敢打硬战,成为了这个春节最动人的风景,也是迎战疫情最坚实的力量!